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站长博文 > 简单分析日光散射【手稿-原创-未完】
投稿

简单分析日光散射【手稿-原创-未完】

2012-12-10 15:28:25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admin

简单分析日光散射【手稿-原创-未完】
接受批评中
好多人想都不想就喜欢直接在窗口上打个vray面光,来模拟大气散射造成的照明。但是真实世界的照明是这样么?不见得吧!
大气及其中的小水滴 粉尘 烟雾 细小颗粒 大气漂浮生物 对日光进行了阻挡和反射还有对光线进行的弯曲。那么大部分这种散射活动的进行,都是在远离窗口较远离地面的高空完成的。大气散射日光就像一个万向照明系统,相对于一个建筑来说,不管在什么位置照度应该是完全相等的。(前提是取样位置大气能够直接接受日光照射)当然阴面和阳面照度差相当大,大的需要让我们的肉眼进行亮度调节去适应这个照度差。阴面较暗原因是阴面有楼体的阴影,阴影中大气也是可以进行散射的。不过他散射的光照对象是——受日照大气散射光。而我们研究的大气散射是标准大气散射,也就是说大气散射的光照对象是日光。所以阴面看起来会暗许多。而阳面很亮也可以说非常亮,有好多物体在阳面甚至曝光失去物体的漫射纹理和其上的色彩相貌,这是由于阳面除了标准大气散射的照明外,还叠加了日光照明。
从分析来看 从最高的 标准漫射+日光照度 到最低的弱大气散射照明
如果能将整个光谱排列起来,让肉眼以无差别方式,(就是说不调整瞳孔大小和聚焦距离,说的是以一个标准去聚焦查看所有光谱。并不是不去聚焦)识别这些光谱。那么结果就是:
如果以亮度为基准对焦后,那么四分之一左右的暗部光谱无法识别。只能识别为黑。
如果以暗部为基准对焦后,那么四分之一左右的亮部光谱无法识别。只能识别为曝光。
这就是真实世界,同理我们的电脑显示器或相机也是一样的原理。基本都无法以统一采集标准采集世界中的所有的光谱(哪怕是黑夜也是一样。因为不管人眼还是相机,都无法像狼或豹那样高度利用夜晚光线进行二次光线成像)。
我们必须调整一个基准物体或成像标准。在场景中找到一个居中的亮度参数进行对焦,以最小的亮度和暗部损失为准则。对场景进行分析。(今天先写这么多 未完待续 陈孟蕾 书 10.08.19)




下图用意证明我所说的肉眼和相机同样都无法捕获所有光谱


图像1~2所示相机参数为 iso:200 s:50 p:350-200 f:4.5-3.2
图像3~4所示相机参数为 iso:200 s:50 p:45-58 f:3.2
2和4为测试标准对焦图像。1和3为使用2和4的机械对焦数据数据对1和3进行成像的图片。
只有通过更改 胶片感光 快门速度 曝光量 光圈参数,我们才能分别捕获同一时间地点的不同光谱。不过所损失的亮度和暗部细节以倍数计算。(10.08.25)


--------------------------------------------------------------------------------------------1o0o年殺
http://www.cncml.com


--------------------------------------------------------------------------------------------1o0o年殺
http://www.cncml.com







--------------------------------------------------------------------------------------------1o0o年殺
http://www.cncml.com







--------------------------------------------------------------------------------------------1o0o年殺
http://hi.baidu.com/1o0o%C4%EA%C9%B1







相机闪光灯模拟
--------------------------------------------------------------------------------------------1o0o年殺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文章作者发表,该文章作者与享有文章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文章作者和的同意
4、文章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18733599993 技术服务:18733599993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在线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5-2025